世界上最大的耳屎有多大?在自然界,有能力掏耳屎的动物并不多。所以说,很多动物这一辈子,都未曾掏过耳朵。
例如前肢已特化成鳍状的鲸类,就没有办法享受这片刻欢愉。而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蓝鲸,就有着最大的耳屎,长达25厘米。
那人类呢,一生不掏耳朵,会发生什么?
蓝鲸的日积月累的耳屎,会像树木年轮一样呈带状交替变化,科学家会通过耳屎推测它们的生命历程
有这么个新闻,一位42岁的妇女时常觉得耳朵不通,听不清东西还嗡嗡作响。忍了20多年,她才去找医生求助。结果发现,她的耳道早就被耳屎堵死了。
而她也明确地表示,自己这20多年来,都未曾掏过耳朵。当那块“耳屎巨无霸”被掏出后,她的听力很快就得到了恢复,宛如重获新生。
类似这种长期不掏耳朵,耳道被耳屎堵住的传闻,我们自幼应该就听过不少了。但是,医生和专家的建议更多是,人类是不需要掏耳朵的。
在美国,每年都有12500个孩子因使用棉签掏耳受伤而被送进急诊室。频繁掏耳,除了爽之外就是频繁受伤了。所以这耳屎,我到底是掏还是不掏了?
了解这个问题前,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耳屎。人类之所以能产出源源不断的耳屎,全赖耳道内的耵聍腺。它能分泌一种淡黄色的油性分泌物,名字也叫做耵聍。
电镜下的耵聍腺分泌物,图源:sciencephoto
在日常生活中,这种分泌物能黏附灰尘、皮屑和其他异物。
所以说,耳屎的本质就是耵聍、灰尘以及皮屑等的混合物。它主要由60%的角蛋白,20%的脂肪酸和10%的胆固醇组成。
正所谓,屎亦有道。和鼻屎一样,耳屎也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。
首先,保留着一定量的耳屎,能保证耳道的温暖和湿润。而耳垢亦能使耳道空腔变窄,对强声波起缓冲作用,使鼓膜不易被振伤。另外,这种粘稠的分泌物还能阻挡异物入耳,例如将粉尘和小虫子等拒之门外。
当然,耵聍最重要的,还是抑菌杀菌的作用。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古代的一些医生就喜欢把掏出来的耳屎,涂抹在伤口处以舒缓疼痛。只可惜耳屎无法大量投产,这种重口味的土方法才没有大规模流行。
伤口不抹耳屎不要紧,但若没有了耵聍庇护,我们的耳道则很容易发生感染,后果很严重。
你耳朵“霉”了
例如,有新闻报道,一名女子去足浴店掏耳后,耳朵竟感染了“脚气”。
是的,你没听错,就是“脚气”。最常见的真菌感染部位,是在脚上,也被称为脚癣。但去完足浴店掏耳后,女子的双耳就感染了真菌。
现在,她的外耳道壁及鼓膜布满了一层厚厚的白苔,上面附着灰褐色的绒毛状物,被诊断为真菌性外耳道炎。所以,最好不要去美容院采耳,因为你真的不知道“采耳大师”用的是什么“陈年耳挖”。
其实,就算不主动掏耳朵,我们耳屎也会自动“迁移”。
原因是耳道内的细胞,本身就会由内向外移动。如果在耳道深入点上一个小墨点,过几周后再观察你就会发现,它其实已经发生了明显的位移。所以耳垢,也能随着这种细胞运动自动被带出。
而在正常情况下,附着在外耳道表面的耵聍,也会慢慢变得干燥。随着日常咀嚼、张口等运动,耳道内的耳屎就会松动脱落,并排出体外。
这样看来,我们确实不需要掏耳朵。而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只需在洗澡或者洗脸时,把耳道外的耳垢洗去即可。
当然,这只是一般情况了,因为并不是所有耳屎都是那么听话的。
相信很多人已经注意到,耳屎其实也有油耳和糠耳之分,被称为“湿性耵聍”和“干性耵聍”。而这,也让掏耳朵的问题变得复杂了起来。
正常的情况下,糠耳屎就像是薄片的干痂,颜色呈黄白色比较酥脆。
糠耳屎
但油耳就不同,呈蜡黄色或棕褐色的粘稠油状,黏糊且油腻。无论摸上去还是看上去,都有点像兑了油的广式红莲蓉月饼馅。
油耳耳屎,把他想象成月饼馅就不觉得恶心了
那为什么有的人是油耳,有的人却是糠耳?而这两种耳屎类型,掏耳朵有什么讲究吗?
在回答这个问题时,我们先聊一下狐臭的问题。讲到这,可能油耳的人已经心头一惊了。是的,油耳的人,绝大多数都有狐臭。
人们经常将狐臭当做一种疾病。而古往今来,狐臭者在中国也受尽了嘲笑和排挤。但事实上,所谓狐臭其实也只是正常体味的一种,与腋窝的大汗腺有关。而除了会产生刺鼻难闻的气味以外,腋臭并不会对人体有直接的健康危害。
大汗腺(左)和小汗腺(右)示意图
哺乳类有两种汗腺,分别为大汗腺(又称“顶泌汗腺”)和小汗腺(又称“外泌汗腺”)。
大多数非灵长类哺乳动物,皮肤的绝大部分区域都分布有大汗腺。但人类的大汗腺则不同,主要集中在腋窝、鼻翼、腹股沟、会阴及生殖器等地方。另外,耳道、眼睑和乳晕部位,也存在着大汗腺的变型。
而乳白色的大汗腺分泌物,其本身也是无色无味的。也就是说,出汗多并非是狐臭的根本原因。但问题就在于,腋窝皮肤的表面还定植着各种菌群。当这些微生物与腋窝的分泌物反应,便会分解产生难闻且刺鼻的异味,而这才是狐臭的根源。
所以说,腋下的大汗腺越发达,也就更容易引发狐臭了。
尽管狐臭不是病,但尴尬气味带来的心理负担,也让很多人选择手术切除腋下的大汗腺,从此与狐臭一刀两断。
不过,切除大汗腺这种手术,也只能在东亚地区受欢迎了。究其原因,倒不是外国人没有狐臭,反而是狐臭在他们之间太常见了。
在英语中语境中,狐臭会被直接称为“体味”(body odor)。因为这几乎是每个外国人的特征,没有“体味”才罕见呢。你有我有,大家都有的东西,自然不必断大汗腺避狐臭那么狠了。而相比做手术,他们在日常中则更青睐一个叫香体露的东西。
全世界的狐臭分布图,蓝色有狐臭、黄色无狐臭
从全世界的狐臭分布图就可以看出,欧美白人等地几乎人人都是狐臭,但在东亚地区则刚好相反,狐臭人群只占了很小部分。而非洲的黑哥哥则更惨,没有一个是不狐臭的,是的,一个都没有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这其实与东亚人第16号染色体上ABCC11基因的rs17822931突变有关。这个突变,会使大汗腺不那么发达,所以东亚人也就不那么容易出现狐臭了。而学界也推测,这个突变大概发生在四万年前,是东亚人祖先适应寒冷气候的结果。
但当东亚人丢失掉狐臭的同时,我们的双耳也开始慢慢变干,由原本的油耳变成了糠耳。
其实,决定有无狐臭的基因,和决定油耳和糠耳就是同一个基因。而从病理学角度分析,耳耵聍腺和腋下的汗腺都属于顶泌型的大汗腺。由此可见,狐臭和油耳确实是一对难兄难弟,有狐臭的人,耳屎多半也是油腻腻的。
国外流行的各种香体露,有止汗、杀菌抑菌和掩盖气味的作用
但需要强调的是,不要看到别人是油耳就认定他有狐臭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勤涂香体露,基本上能做到抑制体味了。而且,也别以为有突变基因加持的东亚人就能与狐臭绝缘,三天不洗澡那味道也让人够呛。
另外,狐臭和油耳,也都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。而这也是狐臭和湿耳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原因。
AA为无腋臭、糠耳,GA和GG为有腋臭、油耳
在全球耵聍干湿类型的分布,也是欧美多油耳,东亚多糠耳。另外,即便是在中国油耳和糠耳也有明显的地域之分。基本上越往南,油耳人群就会越壮大。
所以,这也难怪,粤语中形容声音或歌曲好听,经常会用到“听出耳油”一词。若在糠耳较多的北方,这词可能就得变成“听出耳渣”了。
中国17个人群的耵聍表型及基因频率,可看出明显的地域性
鉴于两种耳屎类型的不同,中国人和欧美等地的掏耳朵工具也略有不同。在糠耳较多的中国,传统的掏耳朵的工具一般为耵聍钩。这是一个金属的小勺子,能将耳屎一勺勺地挖出来。
不过,几乎都是油耳的欧美国家则不同,棉签才是他们首选,很多人都喜欢在洗澡后用棉签掏一下耳朵。
传统耵聍钩
确实,耵聍分泌旺盛的油耳,其实比糠耳更容易发生耵聍栓塞。特别是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下,耳屎堵耳的情况就更是常见了。
但无论是棉签还是耵聍钩、糠耳还是油耳, 其实都不建议养成掏耳朵的习惯。
这里就不说一个手抖把耳膜捅穿的极端情况了。日常用棉签等掏耳工具,其实更容易将耵聍往耳朵内推,堵塞耳道。
而尖锐的掏耳朵工具,就更容易刮伤耳道引起感染了。到时候,就不是单纯的“耳背”了。
例如,澳洲有一位37岁的女子,睡前就喜欢用棉花棒清洁耳道。某天,她就突然听到一阵刺耳的声音,伴随着剧痛她的耳道内还流出了恶心的脓液。
在听力测试中,她的左耳就被确定为“中度耳聋”。但进一步的检查结果还更加骇人。她的耳道已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,其耳朵后方的头骨已被啃噬得像一张纸那么薄。
经过5个小时的手术抢救,她的耳道才得以重建。而耳科医生也在她的受损组织内找到元凶,原来是一块匿藏了5年的棉花纤维。如果再迟点发现,细菌可能就要啃穿她的头骨,引起颅内感染了。
而到时候,后果将更加严重。另一位用棉签掏耳惹上麻烦的男子,就发生了严重的颅内感染。当时,他已经癫痫发作,晕倒在路上才被送进了急诊室。
所以说,最正确的掏耳方式就是“不掏”,清理耳屎的事就交生理吧!但若双耳已经感到不适,出现发痒、听力下降等问题,则请尽快就医。这时,清理耳屎的事也该由专业的来!
*参考资料
Earwax.Wikipedia
Body odor.Wikipedia
耳背20年原是耳屎作怪.搜狐健康.2007.07.31
Jason G Goldman.The mysterious properties of the wax in your ear.BBC.2016.05.03
钟彩萍,何小英,文彩辉.外耳道耵聍栓塞的治疗与护理体会[J].中国医药导报.2010,7(20):105-106
张悦,白妍双,龚轶.腋臭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[J].中国美容医学.2018,27(10):167-169
Yoshiura K,et al.A SNP in the ABCC11 gene is the determinant of human earwax type[J].Nat Genet.2006,38(3):324-30.
杜若甫,肖春杰,黄瑞珍, 张士贤 ,王源遂, 郭德良,陈慎坚,张卫红,冶福云 , 赵 锋.中国 17 个人群中的耵聍基因频率 及干型基因地理分布图[J].遗 传HEREDITAS.1997,19(6):21-24
Rachael Rettner.Woman Develops Horrifying Skull Infection After Cleaning Her Ears with Cotton Swabs.LiveScience.2019.08.16